21日,武昌区积玉桥街金都汉宫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启动,百名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员上岗。长江日报记者从市城管委了解到,今年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按照试点先行的要求,全市811个居民小区开展试点工作。
居民垃圾分类从改变习惯开始
“这是厨余垃圾,单独放;这是废旧衣服,属织物类,放可回收垃圾桶。”21日,家住金都汉宫小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在小区垃圾分类宣讲员的帮助下,他已经熟悉了垃圾的基本分类,今后,倒垃圾前按类把垃圾分好,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金都汉宫小区进行了垃圾桶点位改造。记者现场看到,小区配置了智能设备以及餐厨、可回收、有毒有害、废旧织物和其他垃圾5类垃圾桶。每类垃圾桶都涂装有不同的颜色。
小区工作人员说,居民投放完垃圾后,他们就将展开工作,即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给每家每户计算积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可免费获得生活用品。
“实施垃圾分类,居民改变生活习惯十分重要。”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认为,依靠每个家庭的习惯来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约束,从源头上做好分类工作,是垃圾分类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
为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武昌区城管委聘请了百名宣讲员上门入户宣讲垃圾分类知识。
我市垃圾分类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源头分类的同时,也应注重末端处置。
从垃圾的流向上看,至少包括收集、分类、运输、处理几个环节。从涉及的部门看,前期收运环节有物业、环卫、废品收购站,后期处理环节有焚烧厂、填埋场、堆肥厂等。“以前,垃圾分类推进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家对垃圾末端处置的不信任。认为前端给垃圾分好类、上了垃圾车又混为一堆。因此,建立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一体化的完善系统,才能真正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城市垃圾焚烧厂、厨余垃圾处理场等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据了解,至年底,我市将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30%、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5%、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分类覆盖率达15%的三大目标。
——信息来源:武汉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