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新闻中心/News

您当前所在位置: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绝不能让粼粼波光变浑黑 长江大保护 为江河湖泊“疗伤”

  王亚欣 张晟 鞠頔 通讯员黄金波 赵静 王勇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7日上午9时左右,市水务局大院里,污水处工作人员王庆辉脚步匆忙上车往武昌赶。刚刚接到的一通电话,让他的心又揪起来:南湖周边三个小区污水泵站的移交问题,耗时5年,上周好不容易理清头绪,又出新状况。

  南湖边的3个排污口,是一块“心病”

  40岁的王庆辉是市水务局污水处的一员干将,3年前转业回汉,开始和污水打交道。今年以来,随着全市共抓长江大保护、“四水共治”不断推进,他感到自己这个“治污人”肩头的担子更重了:统筹协调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江河湖泊港渠的截污,污泥无害化处理等,顾此不能失彼,须齐头并进。

  这大半年来,南湖边的3个排污口,是他的一块心病。3个排污口分别位于南湖周边的锦绣良缘、水蓝郡、南波湾三个小区内。3个排污口日均千吨污水入南湖,再从南湖连通渠走巡司河、青菱河排入长江。

  如果任由这些生活污水排入南湖,粼粼波光不仅会变浑变黑,时间久了还会发出臭味腥味。遇到持续大雨季节,劣质湖水漫溢,更会严重影响周边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王庆辉心病的根由所在。

  他知道,要让这3个排污口“闭嘴”,必须让3个小区的污水泵站发挥功用。可2012年就已建成的泵站一直未启用。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后,这3个小区原本归属洪山区,现划归东湖高新区管辖范围。按规定,建设方洪山区应将泵站的维护管理移交至东湖高新区。可泵站一开机,问题频出,对于移交问题,双方都犹豫不决。

  这一拖,就是好几年。从汉口到南湖边,20多公里路,1个多小时车程,王庆辉不断思忖:上周已明晰了相关单位的权责,咋又卡壳了?

  直言不讳“4米管道看似小事其实是大事”

  7日上午10时许,王庆辉赶到水蓝郡小区。这是他今年第5次来到这里。“前4次可没有白来,洪山区已经承诺,在移交前全面检查泵站和周边管网问题并解决,东湖高新区也答应尽快接管”。

  一番走访之后,王庆辉找到了原因:一截4米长的管道,让移交工作卡了壳。

  原来,水蓝郡小区门前的水蓝路下,有一截4米长的污水管道,洪山区水务人员检查发现,管道受损流水不畅。解决这个问题,得破路维修。洪山区认为,水蓝路为东湖高新区修建,这个“手术”应由他们来实施。双方再度陷入僵局。

  面对两个区的相关负责人,王庆辉毫不客气:“这4米,到底谁来修?你们觉得事小,拖着。可对居民来说,事大。”

  在他看来,“截污”来不得半点含糊:不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长江大保护只会沦为一句空话。

  王庆辉的直言不讳,令双方不再推诿。摆完困难,最终协商达成一致:由东湖高新区负责4米管道的维修和疏通,移交前,双方再组织一次全方位排查设备和管网,发现问题,由洪山区负责解决。

  再三叮嘱后,王庆辉确定管道畅通目标时间:10月30日。

  建设滨水生态绿城,为江河湖泊“疗伤”

  返程路上,王庆辉并不轻松。他还记得,3年前他检查一处污水泵站门前排污管道时,拿一根滑竿下插竟不能到底,原来直径1.8米的管道内,1.4米全是淤泥。那一刻他的心很疼。

  “过去,污水管网就是一个不被待见的孩子,没人疼”,王庆辉说,而今,武汉建设滨水生态绿城,倡导“大排水”概念,不仅在地上重构生态水网,地下污水管网也在重建。“居民家中的污水收集进污水管,由泵站提升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入江、入湖。给江河湖泊疗伤的同时,不能再添新伤。”

  今年,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相继有了进展。随着周边配套污水泵站的投用以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的完成,机场河上游刚刚关掉了新墩闸和黄家大湾闸。如今,硚口和江汉区部分地区产生的污水不再流入机场河,王庆辉打心眼里高兴。

  7日,市水务局污水处工作人员王庆辉(中)在南湖水蓝郡小区旁与小区居民交谈。记者任勇摄

  【武汉在创新】

   1、生态优先,引领大武汉向“长江时代”跨越。优化长江主轴,规划建设长江新城

   2、以地方立法形式划定沿江两岸用地控制区域,力争为全流域做出长江大保护样板

   3、变水患为水利,将“四水共治”和水环境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

   4、促湖城融合发展,创新推动“大湖+”模式

   5、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整合河流湖泊管护

  【武汉在行动】

  把共抓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今年起,我市试行建立奖罚分明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划定沿江两岸用地控制区域等系列举措,建设“安澜长江、清洁长江、绿色长江、美丽长江、文明长江”。

   “安澜长江”

  6月底至7月初,我市成功应对长江1号洪峰等险情。

  截至8月中旬,138项去年灾后重建水毁工程全部完工,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50%。

  “清洁长江”

  截至8月底,三金潭、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石桥污水泵站工程、后湖地区次干管工程、莲湖路污水干管工程、平安路污水干管工程、硚口区丰逸路、长升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已完工。

  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四期)、汉西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北湖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四厂合一)、亚行三期污泥处置项目开工建设,污泥处理从无到有,日处理能力达到1300吨。

  “绿色长江”

  编制《长江主轴景观系统规划设想及滩涂河口湿地景观规划》,开展长江新城、城市绿心专题研究。

  绿道开工建设158公里,其中东湖绿道二期累计进场施工里程46.6公里。

  制定百万亩大造林规划,今年已完成造林绿化4.05万亩,超过目标值1.55万亩。

  “美丽长江”

   上半年,我市编制、实施《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园林城市,建设生态化大武汉实施方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方案》。

   推进府河绿楔重大生态项目建设,获批全国首批12个林业生态建设PPP试点项目。

   “文明长江”

   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

   以南岸嘴为原点,两江四岸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

   5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和中国网等媒体表示,武汉“四水共治”力度大,建设者们令人叹服。

   6月5日,光明日报刊发文章《武汉的“水文章”/寻找治理城市病的良方》,认为江城人民因生态改善而获得的幸福感空前提高。

   6月16日至19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等国家级媒体聚焦武汉“四水共治”,认为武汉为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做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

   6月26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原副院长谢映霞等专家指出,“大湖+”理念新颖,切实可行。

   7月24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华安·克洛斯,高度评价东湖绿道所带来的城市公共空间改善。

   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率队来汉调研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有关项目,认为我市长江大保护“走在了长江流域的前列”。

上一篇
下一篇